最近得知朋友H怀孕,正巧在我以前所在的医院做例行检查。算起来离开医院已经有好几年了,也不知以前相熟的医生是否依然坚持奋战在医疗第一线,但考虑到准妈妈们常有的“恐医症”,便义不容辞决定陪她去走一遭。一来给她点心理支持,二来也能顺便看望一下以前的“老战友”,利人利己,何乐而不为!
一大早,的士挤在早高峰的车流里,一路开开停停,终于到达我曾经“战斗”过的地方。门诊大厅还是一如既往地拥挤嘈杂。也难为这家老医院,门面窄小,只好螺蛳壳里做道场,时不时根据需要调整一番格局,努力分散一点人流。可能因为今年是龙年吧,赶上一拨生育小高峰,连特需门诊都大排长龙。
几年不见,窗口、就诊室都配备了电脑,多少省去些医生开化验单的时间,也节约了纸张,但是对不熟悉流程的就诊者来说,还是会搞得晕头转向。其实,之前H的“恐医”也是怕这个。而且印象中医生话少,匆忙而冷淡,又听说要给红包,就更想找个熟人打点打点。这恐怕也是如今绝大多数准妈妈的普遍心理。其实红包真的不是必需,就我的经验看来,医生绝对不会为了没有收到红包而故意刁难你。倒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,时不时用类似“缝肛门”、“八毛变十万”之类轰动性的奇特标题来夸大事实(其实稍微用点脑子想想就不难发现,医生假如要害你,可以找出一百个比“缝肛门”更隐蔽有效的办法,何必做得那么露骨授人以柄?)。
但有个熟悉的人陪着,总可以多些心理安慰,少些紧张焦虑。陪着她穿过人群进入诊室,发现坐镇的主任还算熟稔,寒暄几句,不约而同感慨如今的医患关系大不如前,不但殚精竭力,有时连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,饱受医闹之苦。
现状就是如此,医生做到心力交瘁,可仍旧落个恶名。大家都是受害者,也不知该责怪谁。每天超负荷的工作量,挑战着所有医生的体力和精力。如果按照一天8小时看80个病人来算,平均每人只能分配到6分钟,这点时间又怎么来得及一个个详细答疑解惑呢?更何况许多医院的人均每日门诊量常常高于这个数,忙起来连个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。至于收入(哪怕算上公众想象中的红包),实在是与付出不相称。同等的学历、同样的工龄,一个名校毕业的医生收入远远低于他那做医药代表的同学,而负担的却是更高的工作强度和职业风险。真是又要马儿跑,又要马儿不吃草。
况且,医学又不是神话奇迹,难免有个意外闪失。一旦发生纠纷,由于缺乏具有公信力的独立的第三方仲裁,双方争执不下,不是根据法律走常规诉讼渠道,而往往靠私了解决,结果“大闹大赔、小闹小赔、不闹不赔”,进一步激化了矛盾。医生就越来越谨小慎微,疲于自保,患者就越来越不信任医生;患者越不信任医生,医生就越要自保……
我想不出有什么办法可以停止这个恶性循环,也许只能写一篇小文章,希望能让双方加深理解和沟通,找到一切的症结所在吧。